——《苏菲的世界》读后小记
是的某人一直以来天天拿哲学装b结果今天才看完《苏菲的世界》。间隔比较长是因为也在上头打p5r(果然)。不多说俏皮话了23333正经聊两句读后感。(话说这种读后感需要打剧透预警吗哈哈总之还是说下肯定会有剧透!)
一开始是希望从一本浅显的童书开始恢复阅读习惯,而读完后想起自己最初的判断,幸运于没有错过这份“童书”的浪漫,也抱歉于先入为主而称其“浅显”。
书刚到手时浅浅翻看了前言《致亲爱的中国读者》,便对作者产生了最初的好感,他谈及可惜没能更多着墨环境保护的问题,又以哲学的思维进一步阐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为此致力。不傲慢是研究哲学之人最重要而可贵的品质,我一直这样认为,虽然自己做得并不很好,虽然可能只是因为个人太讨厌一路上遇见过的傲慢者。回题,浅显不故弄玄虚的语言是他对同为人类的读者的不傲慢,关心环保是他对世间万物的不傲慢,他写下的“宇宙责任”是对真理、规律、命运等等这样形而上物更是对自我拥有的人类智慧的不傲慢。我明白仅拿一章小序来断言一人智慧的深浅而论喜恶是片面的,但是我一直坚信智慧积累到一定高度的人会殊途同归,或如拥有某些品质,或如拥护某些观点,他们没有理由这样做,亦没有理由不这样做。
而读完全书后我自然并未“错爱”。
许久没有体验到这种被作者用悬念伏笔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了,阅读过程中也一直在脑中试图生成一些逻辑自洽的猜测但也无果,书中书世界的套娃式情节发展确实让人出乎意料,却回味起来又不得不说是和哲学最契合的一种剧情设计。
还有一点令人会心一笑的设计便是课程与剧情毫不违和的同步发展:一开始是信函教学,这样缓解会面的陌生感又不失新奇的方式正适合一位懵懂新生,甚至可以说亦衬托了古希腊哲学的那份严谨与高尚。后来随着苏菲耐不住好奇,与小木屋、汉密士相见,从录像带再到现实中与老师本尊艾伯特会面,课堂变成了对话,毕竟每位初学者对于纷繁而至的“主义”“理论”自然会有不少与苏菲一样的困惑,单方面的言传必定过于抽象晦涩,苏菲充满主观性的可爱的评价,也是对读者思考的引导与激励,有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艾伯特对苏菲的步步追问,读者才不得不心服口服。而在苏菲得知真相的那个暴风雨夜,读者又何尝不感同身受地心碎,于是视角一转来到席德的世界,随着她拆开她的生日礼物,来一场“前情提要”式的哲学复习,心情稍缓,又紧迫地加入艾伯特与苏菲的自救行动,驶过启蒙运动后近现代的风浪。说是哲学课堂,却也介绍了哥白尼、达尔文、弗洛伊德等等的学说发现,无论以怎样的学科知识,能让人们改变世界观的不正是哲学?因而最终的最终,我们见证柏克莱与柏客来的交错,对位法式的重逢,最后一课由苏菲世界的缔造者主讲,不再讲名家理论,而讲那宇宙间的轰然一响,讲你我也是星尘。苏菲师徒两人扰动的小船,是哲学、宇宙所给予求知者、创造者最浪漫的回应。
回复 除了鸡蛋之外的其他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