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开始上微辅修的课程了,西方哲学史要求和课堂内容同步阅读原著选读并阶段性地写读书笔记,于是一并整理在这里。目前本人还写得很幼稚,希望之后能逐渐有些进步吧hhh
早期希腊哲学:国庆前周日调休的正好是西哲史早八的课,第一篇就写了个周六的通宵(喂),literally写到周日早上7点,最后的感悟急匆匆地让ChatGPT加速了一下,谁料又觉得它写得不好于是还是自己语无伦次地敲了几行,最后7点半过跑去同大打印出来,又飞奔到最遥远的南楼3楼。()有些写得太仓促的部分后来又重新修改了一下。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早期希腊哲学部分读书笔记
提交日期:2025.9.28
- 引言
早期希腊哲学,也称前苏格拉底哲学,指公元前7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希腊殖民城市及希腊本土产生并发展的哲学思想,主要以“自然”为探究对象,是西方哲学史的开端。《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米利都学派”到“原子论者”章节收录了这一时期各哲学家的古代文献记载与著作残篇,本读书笔记将依次梳理其中的哲学观点与论证思路,进行整体归纳总结,并以个人感悟作结。
2.内容梳理
- 米利都学派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记载了泰勒斯把水看成本原的观点,并推测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对 “万物以湿的东西为养料”或“水是万物种子的潮湿本性的来源”的观察,还提出也有人认为,更早之前以神话思考的古人就把水当作最古老的创世的本体。阿那克西曼德延续了对“本原”的讨论,而称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无定者),并由“任何东西如果不是本原就来自本原”,而无限者因其无限而不会有本原,论证得出无限者不来自本原,而本身就是本原。阿那克西美尼认同了本原具有无限的特征的观点,但主张本原并非不定,而是气,气通过浓缩与稀释形成万物实体,包括“使我们结成整体”的灵魂也是气,世界也被气包围着。
- 毕达哥拉斯学派
从文献记载来看,该学派对于万物的本原也有多层理解。他们认为数就是万物的本原,论据是数目的许多特点与自然世界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一切事物就其整个本性来说都是以数目为范型的,数目本身则先于自然中的一切其他事物”。在数目的元素中,一被认为既是有限的奇数又是无限的偶数,作为原因产生二,再进一步产生各种数目、点线面体、形体、元素乃至万物,从这个角度而言,一是数目的本原,也就间接是万物的本原。而学派中的另一些人和阿尔克迈翁相似地提出了“对立是存在物的本原”的观点,前者明确规定了十个本原,但两者均没有给出原因。
-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不是由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燃烧或熄灭的转化都遵照同一个分寸/道(逻各斯)——这是一种万古长存的共同被一切所遵循的唯一的规律。他的残篇中用对立面的并举描述过火、神、人,表明事物其实同时具有每一对相反的属性,只是在不断相互转化,事物呈现出属性如同“火混合着香料时,就按照各自发出的气味得到不同的名称”。因为这种内部的不断转化,“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事物总在不断更新。而对立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统一性,且能相辅相成,制造出和谐。某些残篇中还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不同的语境或角度会带来对同一事物的矛盾的描述。
关于智慧,赫拉克利特认为它只在于“认识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这一人人共有的最大的优点,进而说出真理、遵循自然、认识自己、面对清醒时人们共同处在的世界、不盲从他人或感官地认知事物……关于斗争,他认为战争能产生区分,具有普遍性;人的幸福不在于肉体快乐,而在于为正义而斗争。
- 爱利亚学派
克塞诺芬尼在《讽刺诗》中反对荷马与赫西阿德的神人同形同性论,理由是若真如此,不同的生物、不同人种都会把神形容成他们的样子,神的形象无法一致。因此他在《论自然》中提出一神论,存在唯一一个容貌思想均不像人的、全视全知全闻全能的、静止的、不可知的、或然的神。巴门尼德在《论自然》中以寓言式的表述展现了用感官经验与理智追求意见与真理的区别。因为“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着是同一的”,他主张“存在者存在”为研究真理的唯一途径,且存在者是“完全的、不动的、无止境的”、没有缺陷因而不能是无限的,“凡人们在语言中加以固定的东西,如产生和消灭,是和不是,位置变化和色彩变化,只不过是空洞的名词”。而芝诺通过二分法、“阿基里”、飞矢不动、队列相向移动的四个悖论,进一步否定了存在者运动的可能性。
- 阿那克萨戈拉
阿那克萨戈拉在《论自然》中主张事物是由无限多的万物的种子结合而成,“一切都分有一切”,而比起总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包含的事物,心(努斯)则是无限、无处且无时不在、不与他物混合的,它在独立而纯粹的情况下认识并支配事物,通过持续的“涡旋”造就了各部分的分离,进而形成各种事物。
- 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在《论自然》中以四神指代火、气、土、水,称之为“化生万物的四个根”,也即万物的本原,“在时间的流转中轮流占据上风”,因爱而结合,因憎而分崩离析。人们所说的事物的“产生”与“消失”只是元素的混合与交换,存在者永远存在,全体中没有空隙或过剩。据泰奥弗拉斯多记载,恩培多克勒解释知觉的原理是适于进入各种感官的孔道的“流射”,一种感官因孔道宽窄差异不能判别另一种感官的对象。
- 原子论者
据记载,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有无数个世界,其中的元素是充满和空虚,把事物的形成解释为“涡旋”的过程,在旋涡中离心力使轻者抛向虚空,其余留在中心紧密结合形成球形,邻近物体接触后被附着在它的包膜上,如大地与日月星辰的形成。有形状、数量无限多的永远运动的原子,因形状、次序、位置的不同组成了不同事物,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后者作为不存在者和存在者同样实在。世界规律具有必然性。人生的目的在于灵魂的愉快(灵魂不为恐惧、迷信等情感苦恼,即幸福)。感受和思想是钻进我们身体的影像产生的,即是一种被动的活动。感觉是约定的、非真实的,而我们感受到的、对每一个人都显现的现象(有且仅有自然给予的原子和虚空)是真的。灵魂是一种自身在运动也能引起运动的东西,由球形的被称作“火和灵魂”的原子构成的,“灵魂(生命的本原)和心(认识的本原)是一回事”。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中提及了对于人生活方式的指导,表达了对个人灵魂美德、社会秩序的追求。
3.整体性归纳与比较
哲学学说的产生总是脱离不开其时代语境,沿着哲学史脉络阅读下来,就会发现各种观点的前后延续或对立,研究主题也因而扩展。
除了学派内的承接性,不同立场的哲学家的观点往往也会有重叠:如恩培多克勒有与阿那克萨戈拉类似的“语言中的‘产生’与‘消灭’并不存在,而只是元素的‘混合’与‘分离’”的表述,也吸收了巴门尼德“存在者永远存在”的观点 ;虽然对象及含义不同,但德谟克利特与阿那克萨戈拉都借“涡旋运动”的设想来解释事物形成。
研究主题上,“本原”作为第一个哲学范畴,被解释为一种构成万物、既是其产生的起点又是其终点的常存的元素,被几乎所有早期希腊哲学家所讨论。在这之外,赫拉克利特承接了“本原”的讨论提供了“火成说”,也提出了新的论题“逻各斯”与“存在与变化”。而巴门尼德则针对后者提出了反驳,把存在推向变化的对立面;恩培多克勒认同存在者永远存在,事物的生灭是元素的转化;原子论者则主张不存在者(虚空)同存在者同样实在。另如克塞诺芬尼对全知全能的神的假设、阿那克萨戈拉对努斯与物质的区分,也都是引入了一些经典的哲学论题。
早期希腊哲学家在思考与表达方式上也各有特点。早期的米利都、毕达哥拉斯学派,著作几乎失传,流传下来的更多只是由他人文献记载转述的思想观点。其中对于如“本原”“无限者”等抽象名词的定义,是最早的概念化思维的体现。不过观点的提出往往依据的是对自然的观察与联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而赫拉克利特及以后的哲学家大都留有残篇,虽然难以如完整著述般严密,但表达的观点不再单一,逻辑性有所增强,展现出更丰富的层次或方面。赫拉克利特的表达常常是凝练的格言,会使用一些或矛盾或隐喻或留白的模糊表达来保留一些思辨的空间,某些理念与表述会让人联想起道家(如“如果没有不义,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和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遵循自然”与“无为”,“逻各斯”与“道”)。巴门尼德时而会用一些比喻性的说辞,但也能纯粹从概念出发来支撑观点,如存在者是连续的,因为它既不能从存在者中产生(这样会有另一存在者预先存在),也不能从不存在者中产生(存在者不存在是不可言说的),以此反驳赫拉克利特的摇摆不定,正如亚里士多德形容的,他由推理“越出了感觉,相信应当依从论证”。芝诺则善于以提出悖论的方式建立自己的论证,通过假设推导出矛盾,进而证明前提不成立。而恩培多克勒的残篇则展现了另一种个性化的诗化的表述。
4.个人思考与感悟
如今的科学似乎已经给了我们世界由什么构成的答案,这些哲学家所设想的世界观某种程度上难以被当下的人所接受,但实际上在阅读时,返回哲学作为一种思想传统的起源,这些朴素的理论仍能让我对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感到惊奇,某一些言语仍闪烁着理性的光辉,仍具有一种去把握确定性、去理解秩序、去追问本质的启迪力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