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ere aude!”

专栏:饭“书”食

想不出好名字了开始强行用谐音梗了,这篇下会持续更新边吃饭边看完的书(x)

苹果自带的书籍软件真的很简约好用,而且还有阅读目标机制(果然还是游戏式的连胜数据最能激励我(掩面))

但吃饭的时候自然看的会是相对轻松的小说,记录也会相对随意一些,但其中还是有很多佳作的并没有分优劣的意思!

2024.10.20《北京折叠》

高三胡老某次发的科幻专题现代文阅读中就有这本书的选段,当时就很被作者对于阶级分化的细节体察与人心洞察的巧妙情节所惊艳,然后直到现在才有时间找出全文读完orz

真的很厉害,选段给我留下的印象其实在读全篇时又在反复被印证。就拿开头描写外表说老刀不修边幅来说,她这样解释:因为过了在意外表的年龄,身边又没个帮忙打点的人(于是也暗示了年纪和单身状况)很自然,很巧妙,让我就这样合情合理地记住了这个角色的基本特征。

老刀参加宴会时对城市发展的管中窥豹,也是让人感受得到作者的社会学经济学(大概属于?)等多方面底蕴。其实感觉这部作品的人文性真的让它在科幻作品中别具一格。

再简单谈谈情节设计,也是让我很认同作者的一点,一直在提心吊胆地担心情节“急转直下”,毕竟现今太多非要让穷苦者受尽磨难的作品了。然而并非如此,老刀选择了先抓紧能为后代带来希望的钱而不是没来由地“崇高”,被抓遇到的保安队长也曾有第三空间情谊待他颇厚,最后的折叠时间推迟也只是虚惊一场,老刀有所失,所幸也有所得。作者狠不下心来,她是切身地观察体会着、真切地关怀着小人物的不易。但这并不会影响读者们像老刀一样怅然若失久久难平,似乎头顶的庞然巨物仍然高悬不受动摇,自然只是无奈,却也能再回首常沉思。

2024.11.1《长安的荔枝》

该说我真能读还是真能吃啊总之又看完一本

久仰大名但其实第一次读马伯庸的历史小说,读来确实精彩,语言庄谐并举而干净不晦涩。题材也非常独到!以平民官吏的视角看官场纷芜、民间百态,剧情的冲突起伏、伏笔的穿插也看出作者笔法老道。人物塑造上可以说虽然是扁平的类型但很有代表性,感觉他写作的核心也非凸显几个人物,而是借此看整个时代,这种特点突出的人物是更能引人共鸣,表现他们所处的大背景的。

印象尤深的是他在后记里也提到过的好些史实化用,让峒人摘荔枝唱歌防偷吃之类的真是充满了民间淳朴的智慧。感觉介绍唐各方面制度的信手拈来也是历史小说的一大魅力,这背后是多少考据啊,那没写在正统史书的细节才是还原历史场景的关键,写底层平民才是写历史啊……这种平易近人的作品真是令人感动,但自然也像书中主角那样,也会感到万千无奈。越接近成功朋友越少的那部分高潮也真让人揪心,还好结局又得以圆满,妻子对阿僮讲述旧事,也是很巧妙的侧面描写“我嫁的是他而不是长安啊”,浪漫。

哦哦还有老杜的客串哈哈哈萌萌的!出场不多但也可以说没他就没有这么多故事了呢!

2024.11哦对了然后现在开始读福尔摩斯全集了()可能得等好久看完才能更新此篇(等我洛阳铲

目前读了60%了但暂时中断一下(因为感觉待读书单越来越长,而福的全集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相似的套路重复,不愿半强迫地长久纠缠于这种冗杂……

2025.3.6《素食者》

抽空读了,心情和看了余华的作品一样。。。先叠甲,只是个人当下品味使然,而且后面随阅历渐长自己打脸了也非常有可能。

为什么非得把人塑造得这么被动。所谓对人性、心理的洞察绝不是这样的,那种只展现异化却不分析也不传达真正的希望的文学是不真诚的。角色的想法总是对外界某些对象、他人,或是单纯是作者假托以作出什么意味深长的暗讽,而无对角色自我内心的审视。表面的荒诞的描写只是一种掩饰。

总体而言对一部作品我对它的喜恶第一点评判就是上述的…也许叫主题?基调?文学观?…我承认这是很主观的一种偏好,只能说比起批判,我想表达的只是我的文学观与这篇作品的差异。

接下来就是同情性的理解:我并不能对我所未经历的苦难不以为意,这么多年与人相处给我最大的领悟大概就是人们千差万别的经历对其观念有幽微而几乎不可逆转的塑形作用,其实一个人与他自然遇到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互相理解……然后顺便看了她的诺奖演讲,啊只能说对许多诺奖作家的作品我最能理解赞同的还是获奖演讲稿()真的挺打动人的,平和中闪烁着一种女性思维的真善美。

最后是客观地回忆她的精彩之处:看到一个评价说韩江的厉害之处在于她的故事中施暴者的施暴的合理化程度非常高,这点确实!视角转换在详略极精巧的情况下进行。(但这也让人迷糊:比如姐夫对于英惠到底是否算一个施暴者?事实上对第二部分我并不能肯定作者的意图,当我们选择用一种“陷阱”来描写时,在生活中就已陷入其中的大众们真的能在文学中识破吗?若是不能那这样的文学甚至只能让人混淆)然后就是隐喻性还是非常值得推敲的,只言片语的寓意设计,那种植物性精神的贯穿固然消极,但也是永恒而“可以摧毁却无法反对”的反抗……

(对诺奖文学确实评价会苛刻很多请见谅了就!)

2025.5.19《漫长的告别》

五味杂陈!感觉这本是情节比较慢热的作品,以侦探为主角,但推理并不作为一个核心卖点,事实上反而是对室内陈设、建筑构造的详细描述让人怀疑作者是不是当过建筑师()。语言上印象最深的是比喻和借角色之口传达的议论:有的比喻颇有意境,有的角度独特,有的又很毒辣……然后对当时社会的针砭也是,可以说读到好些金句。

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的一点感想是又感受到文化/时代差异(其实读很多外国/古代作品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而对于这本几乎总是客观描述表面事实的作品就更是了)就是对于人物的一些言谈举止并不能毫无困惑地理解背后的心理。但话又说回来,这部作品必然是很具有时代地域色彩的(消费主义的纸醉金迷、颓废麻木或扭曲的心理、罪恶腐败的社会沉疴……),所以这确实不是我非常有感触、会热烈喝彩的作品,但因为作品中与其基调形成对立面但未曾熄灭的希望的存在,我倒也不会讨厌它。

马洛从一而终告别的都只是他记忆中幻想中的特里啊,这样的结局太巧妙了……硬汉到底又浪漫至极的人物塑造真让人意犹未尽。

2025.6.11我铲——读了《窄门》!不过还挺五味杂陈的就,因为读的时候是挺困惑的(原因同上次提到的文化/时代的差异),阿莉莎远离爱情的纠结与宗教性的为彼此预设的道德追求在当下看来似乎并不那么易于理解认同……不过诚然思想观念已有了不小变迁,在爱恋中那种两难的心情却是能被所有时代的人共情的——但,还是会觉得爱情应该更自由更洒脱更真诚一些啊!很多束缚其实是无意识间自设的,当下姑且以此反思吧。

不过想提很萌的一段情节就是阿莉莎和主角在读他们共同的书时会把他们喜欢的段落留下对方的名字首字母缩写以提醒对方注意,好浪漫……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