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ere aude!”

建筑学习初年的思想小筑

建筑概论的课程期末论文,本来作业合集有18000+字,另外包含的是两篇小组合作调研报告、一篇关于AI设计的论文,不过那些写得我兴致不高。这篇除了作为作业也是想着给自己一个交代所以写得还挺用心(指写到ddl前两分钟),就收录于此了。

“建筑概论”课程以每周一次讲座的方式,引领我们概览了几乎所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话题。于我而言,这门课的启发,既是知识见闻上的,又更是思想理念上的。诚然碍于学识阅历的差距,难以自诩理解了老师们高度凝炼后的知识的全部细节,但总归有所博观约取,多少建立起了对本学科的基本认知框架,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提供导向。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主讲人,从背景经历到讲解内容形式都风格各异,在这与 “百家言”的观照中,我得以重温自己接触建筑设计第一年的感受与收获,进一步澄清内心的思考。因此这篇结课论文实是一次总结的契机,让我尝试着回答“我想做出怎样的设计,又要如何设计”,为自己稚嫩的“建筑观”赋形,或曰搭建一间“思想小筑”。

1 人·建筑·环境

人、建筑、环境,三者是一组紧密相连的概念,还同样都是决不能仅从概念上理解的概念。

王珂老师在最初的几节概论课上就曾提及“人为建筑”与“建筑为人”的相互关系,这两点很大程度上能够为我们对设计合目的性的思考提供基点。人为建筑,至少在当下,建筑从设计到实际建造的过程仍离不开人的思想与劳动的投入,作为设计者,应该意识到图纸上的一笔一画都牵连着沉重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逼问自己:“这样设计的意义配得上实际的付出吗?”,这样才能多少让设计免于沉浸无慎重、不负责的臆想;建筑为人,这是建筑最初也应当是最终的目的,随着时代的铁犁向前挺进,事实上为人的含义在不断丰富,建筑承载的使命从人出发又会延伸得更远更广:从为人提供生存的栖所到让人活出尊严与适意,从单纯为人服务到考虑人居环境生态……

至于与建筑相互塑造的环境,它也同时具有时空维度,有些特征是显性的、有些则更为抽象而隐性,因此可以有很多不同出发点的分类:王珂老师以自然与人文两方面来分类前者影响材料、结构形式、选址,后者关乎社会规范、法律控制指标、经济、文化等等;田唯佳老师在谈论空间原型时则从气候、地质、社会三个要素探讨了环境的影响……当然,这是更宏观的理论,更确切地说,这是建筑所在的一个地区所含的特征,而在实际设计中,我想除了这些普遍的前提,还有更直接面临的、琐碎得多的环境问题:建筑红线周围人事物的一切需求与限制,就像这学期的社区食堂设计之前布置的基地调研与社区走访任务,正是在以更具体可感的方式来考虑环境。

2 材料·结构

建造节题目发布的那一次讲座中,“赞美物质性”的主题对我来说是一时振聋发聩的。回到对建筑的物质性基础(即结构与材料)的考虑,也是在“回归到节制和那些已被遗忘的美德上”。除开精神性的历史价值,结构大概是建筑所能绵延最长久的价值,正如被改建成教堂的戴克里先浴场所体现的那样。材料和结构并不是单纯交给结构工程师就好,而是也应该纳入设计的一部分,时而还能主导设计,就像路易斯·康会问砖想成为什么。当然建筑师的考量想必更近乎一种整体逻辑的设想,关注匹配设计问题或理念的材料特征、空间组织适用的基本结构形式,而对于进一步精密的计算可能会分身乏术。无论如何,在设计与实践的张力中,建筑师应当保有物质性的意识,保有对建造系统的关切,这已意味着很多了。不过显得遗憾的是,第一年几乎没有怎么接触过材料与结构方面的知识,不得不承认概论课上讲解的,板梁柱木砖石钢筋混凝土云云,在我脑中也只留下了一些模糊仓促的印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许得静待未来的深入学习。

3 空间·形态

上学期偶然读到隈研吾《撕碎建筑的硬壳》一书,其中结合时代思潮和哲学理念对于建筑空间形态的探讨让我很受震动:媒体、摄影技术的兴起带来对建筑造型的崇拜,而作者试图从桂离宫、能剧等传统艺术中重新找到时空体验的意义;西方建筑自古典以来暗含着与地面、环境割裂的传统,住宅被商品化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割裂,但事实是,在形式上,鸟瞰视角的几何美感在回归视平线就不复存在了,在意义上,建筑本应更当成为一种连接人与自然的存在……隐去对作者批判现代主义、东方性的立场的评判,这些论点自身本就是极具敏锐性与反思性的。我们确实更应着眼于空间三维体验,而非平面图像,流动的视野与肢体感受远不是相机框景所能概括的。因此当王方戟老师带来图像到图纸的讲座时,我再次产生了极深的共鸣,也收获了究竟要如何真正以实际体验认知的视角来设计的启发:从结构、图纸等抽象处出发(如折板结构在不同设计中的发展,如从剖面组织空间大小与高低变化),解决问题外加形成效果(如由动线设计引发体验,就事论事解决问题也在提高设计密度)。总之要摆脱“图像”的有限性欺骗性与对“图纸”的几何迷恋,要培养一种在“图纸”与“直觉体验”间转换,能够身临其境的能力。

无独有偶,周易知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为我们展望建筑师的身份时也说过,对空间性的场景的想象是建筑师最大的优势。可见空间感知对于建筑设计的关键意义。但他也曾偶然讲到,当下老师们很少提及、教导“形式美”了,但事实上它不代表它不重要,每个老师的判断都会受这种直观的美感的影响。由周老师的感慨延伸开来,“形式美”大概更多牵涉到的是形态这个话题。相较于空间的抽象概念,形态是一个实体概念。空间需要人的进入体验,形态更多是人对另一个客体的静观或表面的互动,关乎点线面的几何之形、大小颜色质地等等的感知之态。形态自然也会带来人的审美体验,参与建筑氛围的营造,这同样很重要。不过毕竟,建筑本质作为回应现实的设计先于它作为一种纯艺术,形式美作为一种审美素养是不可或缺的,但不必成为一个设计的出发点,简言之即:是必要的工具,但不必要是目的。

4 初探设计的个人体悟

人、环境、材料、结构、空间、形态……当然还不止。每一个维度的考量都已是足够深远的议题,而设计意味着了解、权衡、统合……设计因需求而生,但又不意味着全然执着于等量齐观地解决所有问题,首先这种结果本不可能达到或被评判为完美,其次就算达到了也过犹不及,设计在于个人性的理念、经验与普遍性的需求到达一种平衡的判断,最终形成自己的设计体系原则。比起以强烈的风格特点彰显建筑师自我的存在,更明智的“留名”方式是在设计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维特性,为建筑留下一些隐性却更为深刻的痕迹、更多留予来者的可塑性。

设计的过程,一切都纠缠交替在一起: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推理与直觉、整体与细节、苦恼与狂喜,最后总有不甘的妥协,总有一些设计结果已说不出源头。建筑概论课上对于设计的话题谈论得很频繁,也很深入,时而对其极复杂的过程性一针见血的反思概括常常让人能会心一笑,这含义丰富的“过程”大抵也就是设计的独特魅力所在:大半学期的社区食堂设计,最后呈现出来的只是两张A1图纸,但实际上这背后历经了很多次的迭代,就以自己食堂的楼梯为例,从室外改到室内、从对跑到旋转、从朝南到朝北、从屋后到临街等等,不知改了多少次。第一次是为了简化啰嗦的形态,第二次是防止破坏上部空间的完整性,第三次又面临流线的疏散……同时每一步都面临着“万事开头难”:SU、CAD、ID、D5一系列软件的零基础学习,从功能布局到梁柱结构到内部细化的每一阶段都是从无从下手的状态逐渐摸索出来的,而每进入下一个阶段还面临着推翻前面一切进度的风险,比如自己在初期建模时把一部分建筑体块扭转了15度,也没有注意各个空间的尺寸,后续在定轴网时则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于是花了海量时间在调整柱距,思考如何衔接两套互成角度的轴网,最后几乎所有墙都被挪动过了位置……

不过结题之后这些往事倒也就“一笑泯恩仇”了,现在回顾起来,觉得时间黑洞般的初次设计经历最宝贵之处便是在诸多试错、迫不得已的速成中初步打通了设计的一整条线路,以这样一次经历为粗疏的工作流蓝本,一方面,在之后的设计中就能够有一些前瞻性体系性的思考,比如分割空间时就要注意尺寸,比如如何在各阶段交替图纸和工作模型的表达,另一方面,也得以有方向性地精进自己每一个设计阶段的能力,比如学习些空间处理手法,比如进一步熟悉软件优化图纸表达。

同时另一点深刻的体会就是,一定要注重在每一次改图中学习。最后的评图课更多是对整个方案的构想与完成度的宏观评判。而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才是在精益求精地纠正每一处局部细节的合理性、图纸表达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不可言传”的设计知识几乎都是在改图的实践中被传授的。对此由衷感谢设计课上老师一直以来的耐心教导。目睹了老师是如何在保留功能逻辑的基础上熟练地让我原本枯燥的空间形态有了美感与层次感,也意识到个人的设计能力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而我在设计中感受到的最大的纠结则是:正如前文所写,我对于当下自己所认同的设计理念在逐渐明晰,但这一切的理论收获不能只用于牵强附会地解释我的设计,也应当成为一种实践的指导。然而践行的过程仍然是让人感到力不从心的。

在这学期的食堂设计中,我也持续尝试着以设身处地感知的想象出发来设计空间,却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还是难以脱离实体/数字模型的上帝鸟瞰视角,还是只能像设计一个蚂蚁窝一样来考虑流线与空间。对此我个人的反思有两方面:在思维习惯上,自己一直以来在现实生活中对建筑空间的感知就很微弱,感受到也往往是一些抽象性的氛围,对于建造细节、空间形态的事实的关注太少。这一点其实在开始建筑学习之后有了改善,但自然还远远不够。在知识技巧上,我几乎没学习过设计手法,对空间的处理是颇幼稚单调的,对尺度的把控也是常常不得不把数据对着丁字尺比划想象以判断过道宽度,对于稍大的尺度就更毫无敏感了。我想这种设计思维确实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从生活、从案例中广泛汲取。对于案例,还值得反思的是,之前自己的参考学习方式总是很粗略,有时只是看看照片,针对性地找找自己无法推进的局部设计,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效果其实很有限,不过也确是受教学周任务时间所限。之后实在应当沉下心来读读那些案例的图纸,还有老师们推荐过的诸多建筑书籍。对自己主业的阅读量匮乏亦是一件让我时常感到遗憾的事。

关于对“建筑概论”与“设计基础II”课程的感受与建议,前文已零零散散地提及了不少,最后再简略补遗几点。建造节作为尤为独特的体验,在最初却实在给了我极大的焦虑,时间安排在临近期末,担忧着期末出图进度又得分神于此。我们之前对于材料与结构的学习极少,时间紧迫又无法扎实地了解相关原理,更不知道如何验证自己设计结构的合理性,最终只能从网络上借鉴,组员初版方案都是清一色的虹桥结构,同时设计变成一整个小组的任务之后就变得极为难以推进,最终几乎在老师的按头指导下选择了张弦梁结构,加紧拟定了一个方案……(建造节前期准备实在给了我一定的精神摧残,我想也许之后的桥建造节之前不妨增加一些结构方面的知识指导,哪怕只是推荐几本入门书籍,还有比如对整个流程的经验分享,设计、购买节点绳索材料、预加工、实际建造,第一次直接拿到造桥任务的大一学生真的会不知从何开始推进。)但连我自己也感到奇妙的是,到了预加工那天,从上手锯木头开始,直到在雨中搭建完毕,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沉浸于这种亲手、协力的建造过程,一种充实的体验感盖过了一切焦虑,甚至最后我们的桥塌了也并未让人失落。现在依旧难忘那种纯粹的“享受过程”的乐趣。此外我收获良多的还有期末的大班评图,虽然只是作为一个听众,各个建筑师与专业老师们的见地仍是让我收获良多:一方面又是一次“建筑观”的争鸣,很多时候他们的点评直指对根本的设计姿态的反思,这是发人深省的;另一方面引导了我如何从他人设计中学习,比如老师最后解读国际班展现的诸多细节考量:一个引导人进庭院的楼梯踏步转向、一个能形成三角门庭区域的折角、一系列符合人类视线尺度的高差……

感慨系之地说了太多,又总觉得言不尽意。最后以“且行且思”自勉吧,愿自己能在未来保有与这第一年无二的热忱去体验设计,也常持不断翻新自我“思想小筑”的反思的清醒。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