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黑历史的口水话但是算议论文的起点()
2022.5.30:古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本段作为《留侯论》的开篇,直截明晰地点明了中心论点,全文作为人物评价类议论文,仅围绕“忍”这一过人之节展开论述,独具一格。本段对比了匹夫易被激怒的虚勇与豪杰面对屈辱受难不惊不怒的大勇,鲜明地阐述了有志者之勇是忍的观点。人们谈及“勇”往往先想到的就是与“谋”相对立的一个概念,然而“勇敢并不是无畏,而是对比畏惧更重要的事的判断力。”面临肉体或精神上的受辱,能够暂时地咽下这口气,跨过眼前苦难瞻顾未来的人,定为文中所言“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的人了。古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亦正是此理。另者,这份“不惊不怒”中除了有远志深虑的体现,还暗含了一种强大的自信。弱者遭遇羞辱难免气急败坏,而强者只将此当做小小纷扰,从容中是对个人强大的坚信不疑也是对对方的宽恕。想起曾经听过的一次演讲中有这样的例子:几十年前若有印度朋友说上海不如孟买,自己定会想和他争辩个高下。而如今若他说孟买再不加油就要被上海超过了,自己却只会淡淡一笑不置可否,国家的强大给予了我们这样一种大勇,再推说到个人更是如此。《留侯论》中说圯上老人对张良“深折之”而后授兵法,也是为了炼其忍性,得成大事的“大勇”。在生活中践行“大勇”的智慧,也许远方的“志”就能更明晰几分了吧。反过来说,心之所向高远,自己所展现出的“勇”何尝不会是更深邃的一番境界?

2022.6.3: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楚辞》
又逢端午佳节,思绪难免被牵引回汨罗江畔,在粽香中,在楚辞的文字里得以重现诗人屈原挺立的身影。屈原笔下的乡愁委婉而深沉,寄寓在了飞归的鸟儿与朝向故丘的死狐上,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两句诗背后正是他被放逐漂泊的漫漫长路上难以言说的思归与痛苦。屈原的事迹为人传诵至今,人们往往惊叹于文字如此细腻善感的诗人言行却如此决绝坚毅。与才气同样令人敬佩的是他在痛苦思想矛盾中的果断取舍:“鸟飞返故乡兮”是所有异乡人的愿望,然而怎么能为这份眷恋停下脚步,置国家苍生于不顾?于是他所见变为了“狐死必首丘”,为正义献身后将目光永远投向故乡,也算了却念想。用浪漫的木心先生的话来说,投江是他对自我生命的完成,“政治、人生、爱情上的成功难自主,艺术上的成功,却能够自主。”孟子“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抉择思想早已在中华民族血脉中代代相承,或如司马迁遭受酷刑后仍选择撰写《史记》,或如杨继盛在受权臣提携的同流合污与不违本心的弹劾中选择了后者,或如钱学森放弃了国外优渥的条件而决心回国建设……在选择时跳出个人的利弊后果,坚守信念,心系苍生,也许会成为痛苦的来源,却也是英雄之路上的见证与铺垫。
2022.6.1: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鉴赏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曲人,则亦地域;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扰,则亦苦海。——陈继儒
本句一连用四个排比句式,将雅事乐事与俗事苦事以“稍一”的条件相连,顿生一念之差带来的天差地别之感,更带来了“雅”易落俗套的警醒。“山栖”、“书画”虽雅,但沉迷贪恋亦是一种桎梏,可见雅行需时刻保持心境的豁达,眼界的开明。山水书画皆外物,“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真正享受它们的关键在于找到共处的平衡点。“诗酒”、“好客”虽乐,但若同俗气、俗人沾染,也会成为痛苦的来源。然而是否为了乐我们就应该摒弃一切的俗?私以为不然。我们本就生于俗世,为了背离俗而追求的雅是荒谬而不可取的,但在雅俗的纠结矛盾中,乐的真正实现需要一种纯粹。相较于逃避,坚守自己崇尚的雅,不“曲人”,不为“凡夫俗子”所扰,这些并非主观无法掌控的,在坚守中,我们甚至可以将雅的思想传递浸染给更多人。由此可见,雅与乐,小到一个行为,大到由己及人的理想信念,或是琢磨终身的哲学问题都可见它的影子,而它又似山崖,难攀而易坠,但真正站稳其上时,“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视野定不会教人后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