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15: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贫;无位非贱,无耻乃为贱;无年非夭,无述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中作者常以先否定通俗说法,再引出自己观点的方式来阐明表象之下的脱俗内涵,而本句正是一个典例式的体现。作者眼中的“贫”“贱”“夭”“孤”皆是精神、灵魂上的贫瘠。尤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无年非夭,无述乃为夭”一句。本句传达出的思想观与如今的名句“我们无法延展生命的长度,就应拓宽生命的宽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再往深一层想,人生的“意义”或“价值”,即上文的“述”或是“宽度”,究竟应由谁来定义?又应如何定义?一个罪犯将祸害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这往往为众人所摒弃,如此看来这意义不见得全由自己抉择;但以他人的价值观为意义,那生命的独特性与人们一向强调的“自我”有无处安放了;不仅如此,每当仰望苍穹,想象着浩瀚的宇宙,置于其中渺小的自己的意义甚至无限趋近于不曾存在。所以,生命的意义应由自己及他人,由尘埃及宇宙。意义在无数个角度会折射出千百种模样,但在眼前,自然给予你生命后而拥有的一切,只有一副模样。比起思考终点的人生意义,也许勿失去那从起点便一路相随的对拥有的“感激”更为重要,这会鼓舞着你去珍惜,去探索更深,去帮助更多人见到你所见这世界的美好——此时也许就会恍然:人生的意义大抵就在其中了。回归正题,所谓天不假年,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确实也不应也不甘仅留一个“无述”的平庸人生,而“述”的价值又是一个终生思考的问题,也许只有逐渐接近,才能慢慢明晰。(24年3月自评:记得当时写完这篇颇有“言不尽意”的遗憾感,现在读来也还挺喜欢的,可能是感怀于那时自己如此大言不惭地谈人生意义的坦率吧)

高中语文老师的批语XD

2022.6.18:当我在达尔文的街头俯下身来观看土著人在画布上描画他们崇拜的鱼、蛇、蜥蜴和大河的时候,看着那已失去灵动感的画笔蘸着油彩熟练却是空洞地游走的时候,我分明看见了一团猩红滴血的落日,正沉沦在苍茫而繁华的海面上!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迟子建《土著的落日》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便是以大兴安岭的土著居民为原型,以一种平静之下悲伤汹涌的回忆口吻记叙的故事。她在此作的跋中亦提到这篇短文中自己的感触:现代文明对土著居民的伤害以至毁灭都太令人心痛了。社会在迈步向前的同时,就免不了舍弃、遗忘一些文明,在新旧的交接点,这样的反差会令人深切地感受到一种衰亡之悲:或如街头土著人以绘画谋生,或如古老技艺找不到后辈传承,或如在施工点轰然倒塌的古塔……现在传承文化、保护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多少出于这份心情,当然更有我们开始思考与注重自身来自哪里的探源溯本的精神需求。但毕竟古老文明消亡的速度远超想象,能在网络社会上引起人们关注的也缺不得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契机,也许大多数时候确如迟子建所言,它们是繁华海面上沉沦的落日。我们无需太过自责,却也更不能归咎其他,正如我们对待一切死亡。如果我在街头遇见那个土著画家,我会尊重他存在时为这个世界传递的美感,我会铭记着从他的画中我感悟出的共通的那份情感与印象,以我希望自己怎样被后人记住的方式。(24年3月自评:消极难作为的无奈,满目衰亡的绝望与痛心,唯心式通达的由悲而观,真是悲观主义苗头初显啊()这算你报考古学的打算的起点吗)

高中语文老师的批语XD

2022.6.13: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李康《运命论》

李康此言意为“德行高于人,众人必会对他多以诽谤”,而这种观念未免显得过于偏激。历史上固然有德行高而惨遭诽谤陷害的贤人,例如屈原、岳飞,但仔细想来,其悲剧并非如李康口中语焉不详的“众”,屈原“为上官大夫所短”,岳飞被秦桧附上“莫须有”的罪名,弄臣的奸恶与君主的不察之昏庸酿成了这些冤屈,倘若真如其所语,那今日何来清明节祭屈原的习俗,何来岳飞庙与流传至今的赞篇?可见,公道自在人心,有人会为妒忌憎恨所蒙蔽,但世上总不乏保持着廉耻向善之心的多数人。再者,人们常调侃道:一个人比自己厉害一点,自己会妒忌;一个人比自己厉害太多,就只能羡慕了。众人的诽谤是否是这个“行高于人”的标准出了差错,倘若那人才干仅仅略高于众,却身居名不副实的高位,那其他人怎肯甘拜下风?唯有能力德行与职责地位相符,才得以服众,暗地使用小人手段,难免遭众人攻击,而这自然也算不上“诽谤”了。因而,相比于李康之语,也许汉代儒家学者郑玄之语更值得用作砥砺自己的警语:“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高中语文老师的批语XD

2022.6.8: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恶声美。——《管子》

“景(影)”、“响(回声)”一类的事物本来常以“不知变通的模仿”这一特点被作为例证,这句话却从另一个角度着眼,不落窠臼:影子不摆正弯曲的事物,回音不美化丑陋的声响,世上总有事物在毫不掩饰地反映丑恶,客观总是存在的。从“景”和“响”这一方来说,我们是否也能在描述、评价外界时不罔顾正义的准绳又勇于追求真相?人们都对《皇帝的新装》耳熟能详,然而童话也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面对满篇成熟背后虚荣自欺的赞美,我们难免会自惭地发现原来不能如“景”“响”的人才是大多数。只是结尾的孩子又给了我们一丝希冀了,而且孩子直言后大人们也陆续表达真正所见,这恰恰意味着哪怕只存在一个“破壁”之人,状况也可能极大反转。我们能做到的不仅仅是等待,更应是回归纯真——摒弃偏见,少关注对象对个人的影响(或如无形的面子,或如)而放眼宽广。从“曲物”与“恶声”这一方来说,这是否也是对我们勿行恶事,勿出恶言,因其无法被掩盖的告诫呢?已做的事会成为历史,事物形状既定,声音美恶既定,无法再被更改。由此,“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唯有时刻砥砺德行才能不愧本心。(24年3月自评:比较喜欢这篇中随笔式的视角切换)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