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ere aude!”

1.人生的“行”与“藏”

《论语》有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可见人生所处阶段不同,选择也有所变化。落笔藏锋与否,更影响着最终书就的人生是否精彩。

若欲做到有始有终,须悟得一个“藏”字,而这一字在人生开端与末尾的意义又有细微的不同。

起笔的“藏”是初遇万物之妙的一份谦虚。“学海无涯”,对少年人更是如此。而当我们满怀着求知的渴望,意气风发地抵达第一片海岸时,何尝不容易被喜悦冲昏了头脑,误将其作为了尽头?时刻提醒自己收敛少年的骄傲,方能放眼长远,明白遇到的诸多海岸不过是海洋中小岛的一角。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妄自菲薄,实际上,有自知之明的谦虚与有所成就所带来的骄傲是并行不悖的。将终点的骄傲转化为下一起点的谦虚,将内在的骄傲转化为外在行动的谦虚,方为智慧所在。

停笔的“藏”是临近天地之徼的一份稳健。人入暮年,学识、态度、气质在与生活的磨合中往往已有了不小变化。这时的“藏”绝非年老体衰的无作为,“烈士暮年”仍可“壮心不已”,只是此时壮心的体现便不宜如曾经的锋芒毕露。崭露头角的滋味自己年青时既已尝过,之后何妨不留予后浪?武侠小说巨匠金庸曾说人生:“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他曾在香港办明报,边写社评边连载小说,可谓风云人物,又在写毕十五本后毅然封笔。但金老的步伐并未停止,只是步调更为坚定沉稳而无声——在八十多高龄时他又修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首曾经的光辉波澜不惊,预想未知的终结平和无憾,待到这般境界,停步之处便是天地的尽头。

人们总称“过程最重要”,首尾之间,“行”的不偏不倚正是关隘。

运笔时心向之“道”应正。“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走得愈远,所见愈宽阔,所想所容理应愈明晰而宽广。善恶一瞬之间,心中杂念最令人煎熬。思想的成长是双向的,不断深入内心,不断体悟外界,于是凭感性与理性,我们建立起自己的志向。它能被两边同时接受,才称得上“正”。正,方能不动摇,不自我迷失。

运笔时所用之“术”应正。抵达终点的方式恒河沙数,定义“正”不过八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捷径无法遂愿。作为实现“道”的手段,“术”并无高下之分:同是做慈善,农民工省吃俭用攒钱捐款,富豪一掷千金立项相助,两者身份的悬殊令善举的物质价值差距极大,但以个人的方式真心奉献的善意实则同样高贵。因而比起虚荣,对“正”的坚守更为重要。

“道”与“术”相辅相成:志向越坚定,步伐越有力,反之亦然。此亦给予了我们“行而不藏”的资本:在这个身心澎湃着热情的年岁里,张扬又何妨?饮酒总有最烈的一口,人生痕迹少不得最深的一笔。

人生路上变数万千,“行”与“藏”的选择也往往随之出现,这不仅仅是顺应天势,更是顺应自己的内心。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