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ere aude!”

6.通思想活水,莫塞莫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是朱子笔下的一泓活水:它清澈,因为沉淀下了固执的泥沙,它灵动,因为不沉寂于趋同的大流。在“惯性思维”和“从众心理”之间时刻保持清醒,方能明己之执念而不封塞,纳百家言而不盲随,方能流水不腐,思接千里。

人们之所以时常陷入“我一直都是这样想”的定式思维或“大家都是这样想”的从众心理这两种困境之中,追根溯源是因为心中满溢的不安。不安于现在所为结果之难料,便将过去的既定事实奉为圭臬;不安于孑然一人的想法的支撑度,便甘心为主流、众人的考虑所左右。“一如既往”和“众望所归”是一针安定剂,它消解了我们的不自信,却也会催生出精神的懈怠;它悬置了我们不安定,却更会延展灵魂的荒芜无趣。同时,“河中石兽”无迹可寻,“皇帝的新装”只收到盛赞,真相也永远埋没入了失去了真正思考的死水。

因而,让思想常有“源头活水”,诚然需要以经验的积累与运用为基,但不可固步自封,而应把握当下以消除惯性思维的执念;诚然需要博采他人之言作养料,但不可盲目跟风,而应回归自我以斩断从众心理的障碍。

把握当下,清醒于现实而舍弃僵化的思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古哲的警语跨越千年,落于每位思考者耳中时仍未曾失去它的重量。比起以傲慢与漠然搭建起茧房自断前路,也许以“刮目相看”的变化眼光审视万物,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亲身实践探究事理,更为明智之举。或随庄子仰望本习以为常的天空,究其“苍苍”之外的正色,不认万物为“本应如此”;或同苏轼抛下古籍,乘一叶小舟亲访石钟山,叩求钟声之源,不解诸事于“纸上尘”。世界变化不居,圣贤也不能免于过错,我们又怎能为过去的“一直这样想”所缚呢?

回归自我,坚守于真理而跳出众人的包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面对数量庞大的拥趸,我们敬佩其中与众不同的言论,非为一种匹夫之勇,非为一种哗众取宠,而是理性之下的抉择,对真理的坚决拥护。韩愈身处以相师为耻的时代,冒着遭“群聚而笑之”的风险,仍能毅然高呼“古之学者必有师”。一篇《师说》尺笔兴波,唤醒了本昏沉于错误舆论氛围的真正风尚。盲目以“大家都是这样想”为真理,将自身思维的浪花消解在众人的潮流中,不亦可悲?

莫封塞,莫盲随,走出思维的舒适圈而直面未知中的不安,让心中那一泉活水不息。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