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ere aude!”

可怜你这受了伤害的名字!我的胸膛就是卧榻,要供你栖息。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小记

标题即本书题记,引自莎翁

2024.8.18借于同济大学图书馆,阅读中先占个读后感坑位:新学期还得是从这个曾经的天才建筑师、永远的天才作家开始才算圆满吧!

2024.11.9读完了!深夜百感交集中TvT

从读序言就开始忍不住摘抄的一本书,序言的议论真是深刻犀利,而故事虽时代不同却仍有足够的感染力让人身临那故时异乡……拖拖沓沓地读了将近三个月,所受的触动却也算是获得了进一步的“发酵”,让故事在我眼里也悠长得如切身经历一般。

哈代的文风确实如木心形容得那般“长”“温和”“有气度”(犹记得更有趣的是他说哈代会让福楼拜看了自惭自己的“粗“急躁””)。着实不紧不慢, 情节十分松弛,大量大段的环境景色描写,文笔又一绝,尤其比喻精辟得让我对哈代的联想叹为观止,总之非得让每个急于后续情节的读者静下心来,慢回那个赶马车寄书信的年代、回到乡村守望作物的一年四季。不得不提的自然是结局一章的写法,安玑与苔丝妹妹并排而走,一言不发,眼中所见却写够了四页,也足以让我们深深浸入那种氛围与心绪久久难以平复。(真的好难过,,,)

不过文风上有一部分想必还有译者张谷若老师的文笔加持,可以深深感受到他的文学功底深厚,注释得很详实,文笔凝练,还有那种独特的典雅庄重感,夹杂着成语甚至是对我而言有些生僻的古字……

苔丝和安玑的恋情发展之细致而曲折,是让素不喜重读的我都会常常在某处受了触动,不由自主地回顾过往情节的程度。初遇时草场的错过在读到他俩重逢牛奶厂时只会觉得是一种情节略显生硬的铺垫与巧合,但当读完一切再回首,初遇的那种遗憾感是怎样贯穿了两人一生的羁绊。这份兜兜转转的爱情最终在逃亡时达到了如此深厚的顶峰,让人不禁回想那已然印象模糊的起点——啊,原来只是餐桌上的闲谈,让安玑注意到了这个“自然的儿女”,只是安玑暗地帮苔丝赶她挤着顺手的牛,只是傍晚苔丝偷偷地倾听安玑的演奏……这样自然而天真、干净而纯粹的情感发源,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真是浪漫,也真是脆弱。高潮到结局实在不忍卒读,在悲剧的终结时分偏偏还伴随着短暂却最美好的“功成愿满”的温存……

哈代所写多是叙事、写景、心理活动(有时简直有些意识流的意味),景似乎有时也不会刻意地为内容服务,有种信手拈来的适意。他在序言里说小说只是一种印象不是一篇辩论,他确实把自己的观点非常成功地实践于了自己的创作中。有时过分感受到故事的现实性,都会对他背后的观点有些模棱两可,不久又惊奇地发现他恰逢其时地插入了一大段上帝视角的议论,于是消解了你的顾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安玑分居后想起苔丝的情节末尾加入了一段:“他们两个人上面都笼罩着一团黑影……就是他自己的局限性……”那段剖析之透彻让我一下省悟过来,哈代这样通俗甚至有一点所谓“狗血”的故事背后是他多么深刻的洞察。个人还很喜欢他在两人新婚经过磨坊的那段景物描写中突然插入的议论:“我们老看到,暂时需要的东西,永远有人供应,永久需要的东西,却供应一会儿就完了。”他在书中所写的主旨虽然在当下已经谈论甚少,但在那个时代确实振聋发聩,而且放在当今,没有一个人会不赞同其开明(但到现在又是不是当真所有人都已摆脱了那种思想呢)。真正的好作品就应当像这样能兼容时代性与跨时代性。

附:借阅时发现书里夹着一页前读者的笔记于是记录之:虽然记录比较跳脱但可以看出分析很深入!

话说安玑原文居然直接是angel啊,不管对于两人关系地位还是对于本人性格思想都有恰到好处的隐喻呢,哈代构思得真的很独到。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