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子”这样一种社交关系,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可谓应运而生。以某种共同兴趣与网络的便捷联系为桥梁,随时随地得以乘兴而行,萍水相逢一场,欢声笑语几句,毫不带人情世故的冗杂。末了兴尽而返,彼此一声“有缘再见”,好不洒脱。“搭子”展现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社交与归属需求,一种自由松弛的状态,但又不禁令人反思意识到,这是一种在知己难求的快时代中妥协折中的消解孤独之法。
“搭子”因志趣相投而遇,相搭一程默契。爱好可贵,是人与世界的万缕牵连,是寄情于物、由虚入实的一份热情。同好亦可贵,相似的爱好意味着彼此心灵的某一部分是相通而契合的。与“搭子”同行,不愁年龄、地域的客观限制,而总能交谈甚欢或无言心许。“搭子”式社交以志趣为引线,牵连起更广阔的人脉网络,更带来抚慰心灵的共鸣感。
“搭子”因素味平生而遇,相搭一程自由。相较于父母、发小这样长久陪伴的亲近者,“搭子”开解了我们因固定关系的羁绊过深而不得不有所保留的纠结;相较于同事、同窗这样集体生活的共事者,“搭子”卸下了我们人情练达的担子。在相搭之旅中,交往以一种松弛自适的形式呈现,让人不仅遇到新奇的人事,更遇到崭新的自己。
与“搭子”之遇是“快”意相逢,但稍一从中回神,隐忧又纷纷显现:对“搭子”的缺乏了解是否可能威胁到自我人身安全?过于频繁的俯仰即别离,是否也是无数次与“知己”的擦肩而过?……
这些问题的解决却是“快”不得的了解——缓慢的“知人知面再知心”的过程,如传统的交友之道,不论社会如何变迁,人与人稳固关系建立所需的“活化能”始终没有降低,唯有时间和诚恳的“慢作用”能打破这道“能垒”。
慎言缓行以辨心,莫为异道者“搭”上身家,莫与同道者一“搭”而散。初遇而被问及个人隐私,且应慎言;对方的提议出乎计划之外,更宜缓行。保留自我的底线,能令个人免于风险,即便对方并非歹人,也能获他人尊重。另一说幸得一“搭子”聊得实属投机,也不必急于当场“桃园结义”,暂留联系,顺其自然,待时光褪去初逢的热度,见证彼此心性是否真正相宜。
在高楼林立、人声鼎沸的快时代中,我们却会顿生孤独与空虚,“搭子”式社交如一根救命稻草,但急着全力拉扯靠近,稻草便也折断。无论如何不应忽视的是“搭子”之外早有一些长久存在却常遭忽略的固定关系,如亲人、师友,也在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我们,而“搭子”不将成为他们的“平替”,只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若有耐心与诚意,也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稳定,不致让我们的灵魂零落于瞬息万变的时代。
搭与他人的沟通之桥,也搭自我的栖居之所,相搭一程本快意,此中是非待缓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