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ere aude!”

10.两“戈”相击复观照,以“我”相连悟生命

“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纯粹的单体,连最天真幼稚的人也不是,每个“我”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一个小小的星空,是由无数杂乱无章的形式、阶段和状况、遗传性和可能性组成的混沌王国。”

每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自我的内在,似乎总会为这般“浩荡不见底”而感到局促,自我之勘破何谈容易。但不立“我”无以成人,无以安定灵魂,也无以行于人世。且让内心的天平摇摆,让两戈相争相击,由此获观照的心性和理智,再重塑整合出一个坦坦荡荡的“我”来。

“两戈”因对立铮铮相击,因同源绵绵相连。青春期见证了自我意识的蓬勃苏醒,也牵引出内在的诸多矛盾冲突。所谓的“我”中“两戈”既斗争不息,又未能割断同源的脐带:可以是变化的心绪,时而孤独自足于避世,时而寂寞暗祈着陪伴,时而脆弱得因一句话流泪,时而坚强得沉默着行过万里;是对立的思想,如善心与恶念,理智与情感;也是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我们在身心的发育中惊寤而回首,不愿意再以外部的道德与准则全然为自我断言,然而又不自觉地以外部学到的诸多二元概念来理解诠释自我,于是一时为割裂感所扰。然而实际上,“我”中不止“两戈”,而有着千千万万“戈”,只见表面的对立是肤浅的,更要依靠也只有依靠自我的对立,理解个体的复杂性,再回归完整的自己。

分割“两戈”而视,静思理性晓是非。审视自我之法的启示藏于希腊神话中:美男子那喀索斯望向水面,见倒映的虚像,顾影自怜,以唇覆之,以臂拥之,水面顿乱,影立消逝——自我的模样只有隔水相望方可清晰,动则乱。如观照心中的恶念,若非要去实践,难免善恶不分。对于自我的每一种心理、品性,都应暂跳出局外,不急于“站边”,反要划清界限,辩证看待。能以恶念明善之端,以善心明恶之源,才算完善了智性,再可谈下一步的选择。

融合“一我”以择,通达心性知行藏。何以为我?“我”并不是一个固有形象,操“两戈”可有应时的一行一藏,不必执着于“一戈”以贯之。这是对中国多元融合的柔滑文化传统的传承,也是对个人的最大自由与个人关联的人事的最大尽责。依良知行事,用则行,舍则藏,在脱颖欲出的本性之“本我”与外部规则约束的“超我”之间达到“自我”的平衡,以广大的胸怀包容,以通达的心性抉择。

“生命的洪流,在我们身外,同在我们内心,绵绵不息地泛滥。”自我之内同大千世界一般涌流着生机,这是生命闪烁的思想光辉,苇草的不可战胜之处,且观照“两戈”于心,以“我”的圆满之姿处世。

(哎呀整理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刚看完头脑特工队2,发现那电影和这篇正巧主题挺相契的!)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