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ere aude!”

12.复引词之活水,得意不忘言

时代的铁犁向前挺进,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词句变得俯拾即是:荧幕循环播放的广告词、社交网络层出不穷的流行语、四处张贴的公告提示词……然而,一篇篇“词穷”的求助帖却让我们窥见词句泛滥的表面下,人们词不达意、语言匮乏的窘境。

正如:水至下游若是干涸,无非是沿途河道受阻,或源头供给不足所致。我们语言的匮乏,也无非归于两处病因:表达过程受阻——缺乏词语的积累运用,话语之源不足——思维不清晰。因而,免于语塞需复引“词”之活水,得“意”之严密深刻,精诚所至,言辞自如万斛泉涌。

信息时代文字质量的良莠不齐与人们消极的阅读方式导致了大众词语积累的缺乏。“盈满则亏”,如今我们身处的是黑塞笔下揶揄的“副刊文字时代”,纷繁的各界新闻中浅显的娱乐副刊最可吸睛,一众文学作品中通俗的网络爽文广受追捧。过量的文字来源反而懈怠了我们的分辨力,阅读,大多时候作为忙碌中的一点消遣,成为了一种消极接收词语所讲述的内容的方式,而无法令人感受到来自语言本身的滋养积累。

词不穷需要以积累为本,再以运用得精进。古有李白对月成诗,也有曹植七步得佳句,他们并非天生能文,也非拾人牙慧,而是饱读诗书,常吟常诵,不断向内输入好词,又敢于推敲出自己的新意,才能出口成章。揆诸当下,我们应先择有质量的语料,如古诗文、名家之作,不必畏手畏脚,怕失去了自我的风格,词汇唯有入于眼,内化于心,再能出于口。

流行语、表情包的大量涌现与人们趋同的表达方式更降低了大众词语运用的能力下限。风靡一时的流行语表情包随处可见又随处可用,于是无意识间我们把它们当做了表达的“公式”:惊叹美景、赞美他人都只需要一句“绝绝子”、“永远的神”;表达感谢、表示思念都只需一张“比心”表情。广泛笼统的用词用图简化了“斟酌运用”这一步,不再需顾虑细节的语气和表意,人们的用语便趋于一种扁平的统一,再想重拾多样性就变得更为困难了。

另一方面,人们的词穷也源于思维的碎片化和片面。热衷于快餐式短视频、“省流”式介绍,思维也难免随之碎片化,词句也零落不齐,想表达时便得四下慌忙撷取。大数据造就的信息茧房为人们的偏见不断提供正反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难以创造得体的应答、详尽的描绘之语。

词不穷还需意不穷,需要有广度、有深度的思考实现。不让自己的想法随波逐流,放下娱乐消遣之物,暂离众生喧哗的纷扰,沉下心,再谈思考。“经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正如我们生长出的四肢,也只有这些才真正属于我们。”叔本华如是说。他也正因思考,在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尺笔兴波,留下不朽的文章。

语言是无可替代的文化塑造者,让思想的交流跨越时空,又让情感的沟通直抵内心。锤炼语言,何尝不是打磨自我乃至人类的灵魂?且引词之活水,以思得意,毋复忘言。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