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ere aude!”

13.细咀剧中悲,清醒人间味

“快乐是吞咽的,悲伤是咀嚼的,若你咀嚼快乐,就会嚼出悲伤来。”

悲剧将悲伤投射入艺术,与其说是美于“悲”,毋宁说是美于由悲观照理性和感性的醍醐感,教我们得以清醒观世,明白比起和美更常见的是缺憾,但在悲欢中求索的人生却也是另一种美满。

自悲剧中见宏大,褪迷糊、自欺之思。《祝福》的悲哀是祥林嫂人前的喃喃呓语,时代吹散了她的最后一声呼救;《哈姆雷特》的悲哀是殿前酣斗时王后的误饮,命运沉寂了优柔寡断的王子的一切恩仇;《红楼梦》的悲哀是黛玉焚稿的断肠泪,时代葬下这朵多愁善感的花,命运焚去纯真不渝的爱情。悲剧的根源总会由个人追溯至更宏大而永恒的命题,一如时代,一如命运,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千种悲哀因此起,万般挣扎由此生。悲剧让人摆脱于一隅的顾影自怜,或是盲目乐观的坐井观天。诚实地知晓并面对一切不可避的悲哀,才算人生的大梦初醒。

自悲剧中悟深沉,净悲悯、通达之心。在悲剧中,我们感同身受的悲伤源于人性底层的“不忍人之心”,不为自己而悲的悲伤,叫慈悲,叫悲悯。终日栖栖遑遑于自我的和乐美满,麻痹于眼前的享乐者,拥有的灵魂是残缺的:缺乏悲伤洗礼的快乐不是真心快乐,少了他人的自我难成自我。悲剧艺术并不只是和美人生的衬托,实际上两者更应称为一体两面、相融共生的相对性概念。悟明艺术与人生,由是可获思想上的通达。

自悲剧中行及人生,寻悲欢自适之途。悲剧之悲可以让人清醒咀嚼人世百味,但求索不应止于精神,更要借悲伤为行动的燃料。莫蹈哈姆雷特的覆辙:思想太发达,行动太软弱。鲁迅悲慨于中国未来的希望渺茫,仍甘作“铁屋子”中的唤醒者;王勃悲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又何曾失“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的进取;曹雪芹悲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可依旧“披阅数十载”,笔耕不辍。从悲哀中落落大方走出来的,不再是懈怠消极,而是斯多葛式的前瞻,“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拯救。

“但我从未哭过,我的泪水总会变成思想。”且如齐奥朗所语,在悲剧中咀人生的分量,品思想的深度,以泪水拨雾荡尘,且思且行,无言看遍这人间,赴向悲喜交集处。

(说起来这篇应该是致敬木心最多的一篇,从想法到文字)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